攝影人訪談:駱崇賢「越琢磨,越深刻的攝影人生」

[文:euyoung、攝影:Beter Su]

攝影進入數位時代已久,我們常感嘆於科技的進步帶來更棒的影像品質,也同時享受著網路傳播帶來的美好:那些便於傳遞的照片與技術。

從傳統底片轉換至全然數位這段歷程,也自有其特殊性。在這其中,巧妙的將兩者經驗融合到現在,也同時是許多攝影比賽的評審,中華攝影學會的社長,駱崇賢老師。

這一回,我們就來看看他的攝影觀與歷程分享吧!

一、由美術而生的攝影路

駱老師告訴我,他是馬來西亞的華僑,少年時因為喜歡中文,喜歡畫畫與藝術,因此在那時考慮到台灣來唸書。

在就讀高中先修班時,作品深受老師的肯定,也才有了大學就讀美術相關科系的契機。

『我們那時分為國畫組、西畫組與設計組。就讀設計組的我,經常利用空堂去別組修課,不管是西畫組的油畫、國畫組的水墨,都是以選修的方式進行的。』

老師說,選修西畫組的油畫時,許昆成老師給了他99分的高分,讓他深受鼓勵。也就有了後來在大三接觸攝影的機會。

『那時候開始拍照的契機是受郎靜山老師指導,先從父親留下的雙眼相機開始練習,拍攝。』

駱老師笑著說,那時候攝影可貴了,除了基本的底片、沖印開銷,相機本身也是所費不賃。也是在當時,參與大學的資訊月海報比賽獲得了首獎,所獲得的獎金才買下第一台真正屬於自己的相機。

不過大學畢業後,駱老師並沒有進入設計公司或者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,讓我訝異的是,老師去了電視台擔任動態影像的攝影師。

『你還記得當時紅極一時的電視劇「包青天」嗎?我就是擔任裡面的棚內攝影師!』確實是個很特別的工作型態呢!

他說,電視台攝影師的工作是一個絕佳的訓練。

『在攝影棚工作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,不管是拍攝歌手還是戲劇,對於鏡位的掌握,你總是無時無刻的在練習構圖。』駱老師分享,攝影棚內的分工明確,工作到後來也得到現場導播的肯定,關於構圖這件事情,在當時良好的訓練,也就這麼跟著他到現在。

在華視工作時,駱老師因為直屬長官正是攝影社的社長,也繼續拿起相機、拍照。

『還參加了攝影學會呢!那個過程很有趣,每個月投稿四張照片,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照片被評比,也可以見到別人的作品,互相競爭卻也彼此觀摩。』

駱老師跟我說,這樣在學會的評比、比賽,也是一個讓人進步很重要的因素。

『比賽真的是一種進步的動力,不管是得獎後的榮譽,甚至是實質的獎金。都很讓人樂在其。

他說,在追求攝影比賽得獎的過程中技術,無形之中,技術進步的很快。

這樣的鑽研當然也得到了回到,駱老師回憶起當時,高峰的時候,一年甚至在比賽的獎金甚至有上百萬呢!

二、受輕巧驅使,延長而更自在的攝影生涯

除了攝影學會與比賽的經驗外,老師也有著相當特別的攝影工作經驗。

『在華視的工作後,去了正在興建的高鐵處工作,擔任攝影師。工作內容便是拍下高鐵當時的紀錄,來提供給媒體使用。』回憶著那段時光,老師聊起了與Olympus的緣分。

『那時候是透過攝影師胡得榘,認識郭會長的,因緣際會下,自己從E-1開始接觸,慢慢地也購入了E-3與E-5。』

一腳跨入Olympus的系統後,駱老師也就一路由單眼系統,繼續使用Olympus的微單眼至今。

『也許是年紀逐漸有了,關於攝影器材開始考慮到「輕便」這個因素。也因此我相當認同Olympus微單眼的建置理念。』

他說,他這麼喜歡攝影的人,若是拿著單眼相機只能拍到七十歲的話,換上輕便的微單眼,起碼能拍到九十歲。

『也許誇張了點,但我想科技的進步帶來體積與重量的縮減,讓一個攝影師能多創作二十年絕對沒問題!』駱老師笑著說。

那麼現在,駱老師喜歡什麼Olympus的器材呢?

『像我這麼喜歡拍攝活動類、運動類的人來說,E-M1 II真的很棒。』他分享,E-M1 II的體積非常理想,加上相當好的追蹤對焦能力,每秒可高達60張的連拍,用來拍攝運動類的撐竿跳,以前或許力有未及,但現在已是遊刃有餘了。

駱老師同時跟我分享,最常使用的便是M.ZD 12-40mm F2.8 Pro與M.ZD 40-150mm F2.8 Pro了。他們適當的焦段搭配全焦段F2.8的大光圈,許多題材都能勝任

『鏡頭的品質優秀,機身的速度快速,加上數位化以後,大量拍攝的開銷也下降,拍照這件事情,也真的越來越方便了。』

駱老師提到,關於機身內的「梯型校正」也是一個很棒的功能,對於拍攝建築等,這在過去都是難以想像的。

『科技的導入,讓好影像的產生變得更輕鬆,成功率提升的提升,也讓攝影師能夠追尋更多的題材、更多更棒的畫面。』

他說,拍攝這時候也形成一個良性的流程,有了好的素材也才有後續再用軟體更加完善的可能。

提起流程,駱老師也與我分享過去的經驗。

『以前購買相機時,曾買過水貨相機,那時候故障,差點找不到可以處理維修的地方,費盡很多心力才修好。』

也因為過去有這樣的經驗,老師在使用Olympus相機時,也盡量選擇公司貨,他特別推崇Olympus Tw的維修流程,不僅透明,過往許多維修、保養的經驗也都非常好

三、擁抱科技,探究萬物的所以然

說起創作的流程這件事情,我不禁好奇的詢問老師,從以前到現在,關於攝影、關於想法,隨著時代變化、科技進步,是有改變的嗎?

『早期要拍照,有許多流程是很複雜的。從沖洗開始、與相館之間來回溝通,然後來到手工放大,這其中都包含許多後製的程序。在當時,這些不但複雜,像是手工放大時的後製調整,也是非常繁瑣的。』

駱老師說,過去的這些流程,現在都可以直接自己處理。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簡單拍,也能更快的完成作品的流程,進而激盪出更多更棒的照片。

數位時代這樣所有步驟都能由自己掌握,我認為是「影像優質」化的第一步。

駱老師既然提到所有流程由自己掌握,當然也免不了提及「後製」這件事情。面對後製,即使老師具有相當久的拍攝經驗,亦是一路由底片開始,但他卻完全不排斥,甚至是第一波進入的先驅者。

『蠻早就覺得應該要開始順應潮流,學習後製的軟體。也很早就開始使用Adobe Photoshop,在東方工商開著這樣的課程,算一算這些教學的課程後,應該也有兩千多位學生吧!』他分享著。

聊起數位的潮流,駱老師自身的人生經歷,也跟著這些潮流而改變。大約在十年前,他自老社長曹榮增接下中華攝影社。

曹老社長曾是博愛路的老字號店家老闆,自1976年開始創辦中華攝影報。三十年後,又將這個學會轉交給駱老師。

自此,駱老師的身份又多了中華攝影社社長與中華攝影學會會長。

駱老師聊起「攝影學會」這樣的社群組織,在現今是個常被誤會的社群。為此,老師也提出他的見解。

『攝影學會多半是走一種「沙龍」形式的風格,雖然大家都很接近,但逐漸地,若是有心的話,也許多人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。』他說,學會式的風格雖然相近,但卻是很好的系統性訓練,在初期的時候透過這樣的方式,也能很快拍攝出成功的照片。

只是駱老師也同時提到:『當前每個人都在拍照,同時也都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在呈現。那麼的百家爭鳴,手機帶來相當獨特的畫面與創作形式;但相機,也同樣的與時俱進,帶來更理想的做形式。』

他說,正是這樣的百家爭鳴,在所謂的沙龍攝影之外,在現今能夠更加多元的創作。

『有許多的改變都是接下中華攝影雜誌之後才看到了,有許多傑出的攝影師在這些潮流上得到很多很棒的作品。』

駱老師感嘆的說道:『攝影真是越琢磨越深刻,越琢磨越琢磨不完。

在訪談的最後,老師也提出了他常有以來的經驗鼓勵大家。

『拍照的時候,有許多的場景、活動、畫面,我們若是能細心的去探究其所以然,因為理解,所以更能展現出其美好。

美術、設計出身的駱老師,告訴我。

所謂的設計並不是只是展現美觀,也同樣要探究使用者的想法、觀感,才能得到一件真正的好作品。這正是「理解而創作美好」的真諦。

整場訪談,駱老師總是有條有理,從容的說起這些關於攝影、關於學會,也關於新時代的故事。

老師最後跟我說,我們人生,總要盡力維持一個優雅的生活方式,如此一來,才能細緻地去處理每一個很美的畫面與景象。

步出咖啡廳,即將是下班時刻,北門附近的車流開始匯集,那些流動的人流與車流們,看起來正向時代一般,不斷的前進,也不斷的流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