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薄霧之時」:黃柏雯攝影個展開幕講座

「攝影即是生活」,是黃柏雯對攝影的註解。

柏雯首次的個人創作個展,蒐集了他在山野的林徑間、城市的宮廟裡引人入勝的照片,讓人不禁駐足於照片前,思考、並沈浸在那些作品裡。在開幕的講座上,柏雯也同時分享了關於此次創作個展的創作理念,也分享著許多拍攝時的故事,帶著大家進入了更深的作品意涵中。

一、關於展覽主題:「薄霧之時」的想法

柏雯與我們分享關於此次攝影個展主題「薄霧之時」的想法。他說,展覽的展出選擇了近幾年來經常拍攝的主題,山林與宮廟。

雖然兩者主題上看起來有點差異,色調也有不同,但同時想著,兩個主題擺在一起,正好是我們生活中熟悉的角落,搭配起神秘的山林,感覺很有衝突感,也就選擇了它們作為展覽的雙主題。

而「薄霧之時」代表的是空間、也是時間。

霧在在山林間的模樣,不管是山腰之間或者是樹林之間的樣子,或者是一時迷霧一時放晴的飄渺感,這是『空間』的樣子;起霧的時候也經常會是在清晨或者是在傍晚,正好呼應了在拍攝宮廟的『時間』。

所以「薄霧之時」剛好就融合時間與空間,來將宮廟與山林的展題,做了一次融合。

二、關於城市裡的路途風景:宮廟

柏雯分享拍攝宮廟為主題的原因,他說這是一個比較新的主題。最早拍攝的主題是芝山岩的惠濟宮,但拍下了照片,還沒有感受到能夠將這個主題當作是一個持續拍攝的創作,直到有一次跟朋友去了大溪老街。

當時,天空下起了毛毛細雨,路上行人稀稀疏疏,正逢傍晚整個天空都是藍調。但在這樣的藍調氣氛之下,宮廟裡面的燈籠透出了橘紅色的燈。那時候覺得氣氛十分的平和、寧靜,好像覺得有一些神性吧,自那時候開始,才覺得,或許能持續拍攝這個題材,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。

柏雯告訴全場的觀眾,在拍攝的角度上,為什麼跟別人拍攝宮廟不一樣,主要也跟他進行宮廟這個題材的困擾有關。

他說,拍攝的元素,廟宇有著燈籠是創作裡很重要的元素,因此在這個專題中便尋找著有燈籠的廟宇來拍攝。現在的廟宇除了燈籠以外,也經常導入了新式的LED燈,所以在拍攝的角度上便比較受限,為了要避開這些現代,與氣氛不符合的元素,才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角度。

這其實是柏雯在拍攝宮廟這題材,所遇到比較重大的困擾。他與會場的大家分享,或許以後有一個新專題,可以去拍攝這些有著奇怪光感的廟宇,也許這樣,更能去呈現專屬台灣的美感。

柏雯說,在拍攝的時間他斟酌多次,由於喜歡那個整體藍調的去襯托出燈籠的感受。除了選擇清晨、傍晚以外,他也喜歡在人少的細雨時分前往廟宇拍攝。

這個拍攝的時間點,柏雯分享,那是受到日文「逢魔之時」的啟發,總覺得在那個時刻裡面會更容易與神明相遇,也正是這樣的時刻,比較寧靜,更容易拍出平靜的感覺。

講座裡,柏雯也提到選擇這個時刻去拍攝,必須趕在日暮以後,卻在華燈初上以前去拍攝。短短的時間頗具挑戰性,路燈開啟的時間尤為關鍵。當步道上或者是宮廟附近的路燈開啟後,原本靜謐的氣氛也會因而不見。

這個時刻能拍攝的時間不多,但卻也想展現出心中那塊關於宮廟的樣子,柏雯一次又一次的嘗試,造就了這個專題。

三、他喜歡山,追尋那些自在:山林

那麼關於宮廟之外,柏雯真正喜歡且一直追尋的主題是什麼呢?

『是山。』他這麼跟大家分享著。柏雯說,從小是因為受到家族的影響,喜歡進入山林裡面的靜謐,才喜歡拍攝山這個題材。

柏雯跟大家分享,其實每一次進山都有不同的驚喜,拍攝山林是一個非常需要時間的專題。也許在山下所做的功課,想拍的那幅景致,有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拍到,但也可能,就是一次上山,就拍到滿意的照片了。

去眠月線的時候,柏雯去了三次都遇到大晴天,他打趣著說:「被叫迷霧之子的我,結果在這裡遇到攝影生涯最大的挫敗。」不過柏雯也說,會再繼續去挑戰這個路線,拍到自己心中滿意的畫面。

在山林系列的風格上,曾有柏雯的粉絲們覺得這些作品,彷彿有一種進入遊戲、電影一幕的感受。說起這點,他說他很喜歡觀看別人的畫作,儘管自己不懂畫畫,不管是遊戲或者是電影,他都很喜歡那種迷幻的感覺,因為喜歡,所以也在作品中追尋。

關於天氣、關於變化帶來的這件事情。柏雯也在會場分享了他前往阿里磅瀑布的照片,一次是天氣很好的時候,整個畫面看起來就有些乾、元素變化也比較少;而另一次則是滿溢著迷霧的時候,覺得在霧中的時候更能帶起一些腦海裡的聲音。

柏雯分享,陽光下的山林,很清晰、很飽滿,只是他追求的,是霧裡那些舒服自然,沒那麼清晰卻恰好用舒服自然方式呈現的景致。

說著山裡種種的美好,那些柏雯喜愛的一切。在這開放山林的時代,大家能夠更去親近山,他也趁著開幕座談來呼籲,親近山林的同時,也要把自己產生的垃圾帶下山,一點點舉手之勞,能夠讓山林更永續,留存這份美好。

四、輕便隨行,創作的好幫手

柏雯使用Olympus的機身已經很久了,最早開始使用的機身是E-M5一代。在開幕座談時,柏雯也分享了他所喜歡的鏡頭配置。

他說,挺喜歡使用Olympus M.ZD 12-100mm F4 I.S. Pro這顆鏡頭,在山林之間、在城市之際,等效24-200mm的視角,只要帶一顆鏡頭就能夠完整拍到,重量體積跟畫質都很理想,如果喜歡山又喜歡攝影的話,這顆鏡頭很值得使用。

近期除了原本的E-M5機身,柏雯也開始使用了新一代的E-M1 III與E-M5 III。他說,其實相機科技的改變對於創作這件事情來說沒有任何改變,但卻可以讓拍攝的過程帶來更大的便利與彈性,像是防手震與手持高解像模式,都是近期讓柏雯感到十分滿意的功能。

柏雯說,更好的機身防手震功能,讓他在夜幕低垂之際,擺脫腳架,能隨手地穿梭在宮廟,那些綿延不絕的山徑,或是廟宇裡靜謐的角落,有著更好的機動性與拍攝彈性。

在山裡的時候,不管是狹窄而昏暗的帳棚,或者是起霧的那些時刻,要拍下這些照片,能擺脫腳架,也就有著更不受限的視角。柏雯打趣,在昏暗的帳棚內要拍著發懶的模樣,架支腳架在旁邊拍不是很奇怪嗎?

他與會場的諸位分享,有時候在攀山的過程中,想要以更精細的畫質去紀錄美景,手持高解像這個功能就很理想。同樣地擺脫腳架的束縛,卻一樣能帶回五千萬畫素的高品質照片,帶回山裡那些神秘、充滿著細節的照片。

五、關於那些迷離的調子

關於大家對於柏雯最想問的攝影風格、調色的方式,他自然也在開幕講座中分享關於製作專題的許多想法與技巧。

柏雯說,他本身是個喜歡調色,也偏好使用Adobe Lightroom這的人,只是雖然願意花時間修圖,卻仍希望可以有比較簡易的步驟,使用單一個軟體來完成作品。

關於展覽的兩個系列作品,柏雯提到,以宮廟系列來說,修整的部分就比較少,以見到的模樣來作微調,就是藍調呈現的樣子與燈籠光源呈現的暖調子。在山林的部分,他說,早期會以比較鮮豔的方式去做調整跟呈現,但現在會想要把綠色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,以飽和度比較低的方式來呈現。

柏雯也鼓勵大家,在初期試著調整自己風格的時候,也不妨可以先從自己喜歡的攝影師、攝影風格(preset)開始,從中找到自己初步調整不會動到的選項,到底是多修改了什麼,之後便能轉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
開始修圖之前,許多人難免會覺得不知所措,柏雯說就盡情去嘗試、調整吧!軟體都能回到上一個步驟,只有嘗試,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。

在講座裡,柏雯也提到,構圖跟調色都是一樣重要的。好的後製能夠給照片帶來活力,而好的構圖能夠讓原本的照片就有足夠好的元素。

六、進行去拍、盡情去嘗試

在攝影各展開幕講座的最後,柏雯跟與會的聽眾們分享,覺得在攝影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東西。

他說,不管在何時,覺得某張照片非拍不可的話,就一定要拍,不要想著以後還能拍到,這樣可能會錯失到最滿意、最理想的照片。

柏雯分享,過去曾拍到一張蚊子吸自己手臂血的照片,之後曾想拍出一模一樣的照片,或許是對焦更精準、畫質更銳利的版本,但無奈就再也沒有蚊子跑到手上吸血,場景不能再複製,也就沒有再次拍攝的機會。

在最後,自律且認真執行拍攝計畫的柏雯,也聊到未來的攝影計畫。

他說一直都有許喜愛的題材,也都陸續都有在進行,有時是因為時間不許可、有些是因為時間點或許還沒到,但總之都是感興趣的東西。像是受新世紀福音戰士啟發的電線桿,還有鳥、廢墟等題材,以後有了時間就會想要繼續進行。

柏雯鼓勵大家,在每一次拍攝所累積的經驗,都是為了迎接最理想的拍攝時刻。

正如他在此次攝影個展為大家所帶來的,精準的片刻、迷離的時分,就在薄霧之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