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人專訪:林瑞興「精彩永遠就在下一秒」

[文:euyoung、攝影:Beter Su]

我們邁入數位時代已久,包含攝影器材、後製觀念等都與過往截然不同。只是,隨著時代改變,仍有功力深厚,橫跨底片與數位年代的攝影師。

在Olympus攝影人中,林瑞興老師便是這麼一位,以美學為本,橫跨兩個攝影時代、銜接不同媒材的攝影師。

今天的攝影人訪談,我們一同來探索林瑞興老師的攝影美學吧!

一、相機老師傅,全新的跑道轉換

瑞興老師初期的攝影風格與目前並不相同。說起這件事情,老師亦娓娓道來自己的攝影歷程。

『我以前是修理相機的師傅,哇,大概從民國74開始吧?從事這份工作有20年了。一開始拍照也是拍攝風景攝影,參與了新北市(臺北縣)攝影學會,也與當時的新北市(台北縣)政府合作製作了一本「光影‧漫旅-新北市攝影之旅」』

參與學會的這段期間,瑞興老師拍了許多當時少人去的攝影景點,也參與了新北市的美展。

『不過,後來有件事情讓我心境上開始有了轉變。』瑞興老師話鋒一轉。

是什麼事情呢?

原來是在參與新北市美展時,遇見擔任評審的謝明順老師,當時謝明順老師給予了他一個關於作品的建議:「是很美的照片,只是似曾相識。」

『我那時才想,應該要跳脫這種風景的「美照」,而去追尋更高層次的美感,還有獨特的風格。』原來,還有這段故事,才造就了老師今日相當獨特的照片視角與觀點。

在參與新北攝影學會的當時,瑞興老師也擔任學會的教學總召,慢慢地邁入教學的領域,自那時起一路從事攝影教學與創作至今。

老師說,以往都是使用傳統全片幅的單眼相機,鏡頭搭配都是以大三元為主(註:大三元為三支涵蓋常用焦段的恆定F2.8變焦鏡)。隨著年紀增長,身體逐漸承受不住這樣的重量與背負。

『那時候剛好有一個學生使用Olympus的系統,覺得體積重量確實是減少很多,為了身體負擔,決定來嘗試看看。』

回憶起當時轉換的過程,老師提到還是有一些陣痛期,有許多不適應,但也發現了轉換到Olympus後,許多科技輔助拍攝的優勢

重量體積的減輕這就不用說了,我最喜歡的還是翻轉螢幕。』

瑞興老師告訴我,後續轉成以觀察、美學建構為主的拍攝方式,有許多想法都要透過刁鑽的角度來完成,有了翻轉螢幕,以前用單眼相機難以作到甚至是造成身體傷害的拍攝方式,都變容易了

『出門拍照,應當是一種享受,而不是鍛鍊、甚至傷害身體。而運用翻轉螢幕的「巧」,更是過去拍照很難體會到的醍醐味。』

他與我分享,轉換Olympus後,感受到最理想的差異,應該就屬「科技、光學、美學」的完美融合

透過科技的輔助與優秀的光學品質,讓心中的美學能夠有更簡單、更完整的發揮,是目前使用Olympus最開心的地方。

二、多變的視角,彈性的均衡

在這些器材裡面,瑞興老師又喜歡什麼器材呢?我好奇的問著。

他說,最常使用的要屬M.ZD 7-14mm F2.8 Pro與M.ZD 12-100mm F4 I.S. Pro了。

『最常使用的就是M.ZD 7-14mm F2.8 Pro與M.ZD 12-100mm F4 I.S. Pro這兩顆鏡頭了。一方面能用超廣角展現張力與構圖;另一方面,則可以鍛鍊自己的構圖與焦段的運用。』

瑞興老師分享他拍攝的小撇步,都是使用雙機身(兩台E-M1 II),兩台機身各自裝載所要的鏡頭。如此一來,在街上,就能快速的切換拍攝。

那麼老師為何會喜歡使用這兩顆鏡頭呢?

他提到,M.ZD 7-14mm F2.8 Pro是顆超廣角鏡,最常用來強調拍攝主題中的「形」,如果想要在平常之中「小題大作」,巧妙的利用廣角鏡的張力感,並活用拍攝的高低角度,都能收到很好的成效。

而M.ZD 12-100mm F4 I.S. Pro則是一種「作品永遠都在下一秒」的最好詮釋。不管是廟會、戲劇,甚至是街拍,那些不能快速更換鏡頭的場合,永遠都是瞬息萬變的。像是M.ZD 12-100mm F4 I.S. Pro這樣的鏡頭,涵蓋廣泛的焦段、強悍的防手振,正好是為了這些突如其來的題材而生。

『就器材來說,我覺得沒有一定要哪一顆鏡頭,每顆鏡頭都有其必要性。』

瑞興老師分享,過往拍攝風景題材時,「天氣」是最難以掌握卻也最重要的元素。但開始從事教學後,多半是透過「街拍」來示範。

這樣的外拍,拍攝題材多是隨機的、多變的,無法複製的,也因此創作的挑戰更大。

『藝術性,因其「不同」才有價值。走向獨有、獨特,並建立與養成個人個風格,是必然的一個選項。』

老師說,藝術從寫實開始,抓到外顯的傳神,而後走向創新。這也與他使用Olympus機身的科技經驗相符。

『我挺喜歡Pro Capture這個功能。它能提早拍攝,等於掌握更多「機會快門」的機會,成功率也大大提升。」

另外像是LiveComp這個功能,也是瑞興老師所推薦的。他說這個功能不只是能在夜晚拍攝光軌的拖曳,連在白天也能拍攝車軌呢!

在增加攝影作品的「獨特性」來說,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。當然,也透過這樣的新功能,彌補了片幅之間的差距。

三、關於攝影美學,那些獨特性與每個人的精彩

從歷程聊到常用的攝影器材,也逐漸的轉移到老師所著重養成的「攝影美學」。

瑞興老師分享了他所喜歡的作品。

『照片是在西門紅樓的「晨妝」,是一張在光、色、形都讓我滿意的作品,也是一種「簡單的力道」最好的展現。』

他說這張照片在拍攝的時候,觀察了周遭蠻多環境,最後選擇了一個裝置藝術當作花旦的妝彩。而夏天時的光線,恰好的時機也讓背景染上漂亮的一抹晨光。

由照片開始,老師又與我分享起了關於攝影美學的養成與教學經驗。

關於美,還是要有一定的共鳴點。

『而這樣的共鳴也是經過學習而來。而攝影,也有與其他創作所不可取代的獨特性。』

那麼攝影的獨特性是什麼呢?

瑞興老師告訴我,是「真實性」。攝影這樣的行為,除了美也具備一定的真實性表現,但是在真實性與美感之間如何取得一個平衡,便是攝影者所努力的課題。

『有些同學的照片紀實性多了些,所以記錄性強,但缺少了些美感,作品因此就單薄一些。』老師說,在紀錄之餘,也建議大家能夠多觀察現場,若是能運用起現場的光線,整體的藝術性與氣氛就能夠更提升一些。

只是單單按下快門很簡單,從攝影的基本元素開始,然後去追尋畫面中的各種線條、光影,最後則是補足故事性與藝術性的追求。最後,期許這樣的一張照片達到雅俗共賞。

瑞興老師最後說起關於「攝影眼」這件事。

『擺脫既有邏輯,是攝影師的目標與理想。』

從一個想法,拍出「獨有」的照片與畫面開始,永遠的去追尋新鮮的事物,永遠只拍一樣的東西,是拍不出變化的。

攝影眼的養成,就先從「跳脫」開始。跳脫出了既有想法,那麼不論在何時,下一秒永遠都會有專屬每個人的精彩畫面。

訪談聊著,又到了訪談尾聲。

也確實是呢!不管是創作或者是攝影,培養自己不同的眼光,不外乎多拍、多看、多想著去做更不一樣的風格。

唯有這樣的實踐,也才更能建立起自己照片的獨特魅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