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問/撰稿:euyoung
Olympus的無反光鏡系統從2009年的E-P1開始發展,這也幾乎伴隨著Olympus CTO技術長 小川治男先生這十年來的工作歷程。
由Olympus影像事業部的副本部長開始,歷經醫療開發的本部長、影像事業部董事、影像事業部董事長、影像事業部總經理,接著升任Olympus本社的技術開發部門長、董事與CTO執行長。
很高興這次能夠專訪到小川治男先生,以橫跨醫療與影像世界的工作經驗,與我們分享Olympus的技術傳承與革新。
一、利用醫療的優勢,重新融合至影像產品
Olympus是一間在光學上非常具技術力的公司,但未來將會是軟體與AI的時代,針對這個方向,我們也詢問了小川先生相關的意見。
他表示:「由於Olympus在內視鏡上有相當高的市佔率,也因此在資料庫相當充足時,要發展相關的AI辨識是更有利的。」
「而對於將AI辨識應用在數位相機上,我們考量到的是專業攝影師,需要去考量各種環境與範圍,AI技術的輔助,就是讓這些環境與應用範圍的對焦,有更高的成功率。」
小川先生同時也表示,大家所使用的原廠軟體,像是手機上的O.I.Share與Olympus Viewer,也是提供原廠發展AI資料庫的其中一環。
我更進一步的詢問到小川先生,那麼除了AI以外,VR似乎也會是一個未來的發展方向,Olympus又是如何看待這項技術呢?
「首先目前在外科方面,頭戴式顯示器的輔助資訊,已經開始作為手術的輔助。」而對於相機,他則說,未來也有機會運用到類似的裝置來輔助拍攝,可以即時將資料的顯示到螢幕上,也許是眼鏡之類的載具,進行相關的顯示與輔助調整。
而目前時下的4K與8K影像技術,也會是Olympus所著重的。
小川先生提到,Olympus在醫療的部分,已經逐步轉移到4K,甚至是8K的顯示應用。在這部分也針對目前相機的市場發展與他進行討論。
他說:「整體來說,醫療是一個非常整合的環境,所以透過適當的設置,包含錄製、觀看、顯示,都可以同步達到8K的水準。」
「但相對於醫療來說,在大眾影像產品像是相機,使用者部分在後端的螢幕顯示,不一定能達到4K與8K的水準。另外我們考慮到一件事情是電池的續航力,錄製8K的電力消耗相當驚人,這也讓8K的規格普及成為一種研發上的挑戰。」
小川先生也為我解答關於LOG錄影的規格。在靜態影像上,EXIF是目前統一的一個紀錄規格,但是關於錄影的LOG檔,目前還沒有一個很統一的規範,但他們也持續在開發這個功能進到影像產品當中。
(註:2019/1/24發表的E-M1X已納入LOG錄影功能。)
二、輕便隨行,實現全部手持拍攝是我們的終極理想
詢問著小川先生,如果是面對市面上所有的相機廠牌,覺得Olympus的優勢是什麼呢?
「面對全片幅相機,不管是無反光鏡或者是單眼相機,Olympus在輕便上的優勢非常明顯。」
「由於體積跟重量的優勢,手持拍攝讓Olympus的相機在野外更有優勢,隨時隨地可以移動,如果使用腳架的話,會喪失許多機動性。」
他同時跟我分享,有一次陪著兩位野外攝影師出門去拍照,遇到小動物與鳥類突然跳往前,這時候如果鎖上腳架的話,不太能即時的移動腳架,也因此會喪失珍貴的瞬間。
小川先生也強調:「Olympus的Micro 4/3接環,由入門到高階,都是同一種接環。許多廠牌在片幅不同、特性不同的相機,鏡頭群也是不同。攝影師要轉移使用的話,可能都需要放棄一些鏡頭使用。」
「而Olympus在 Micro 4/3系統具備二十多支的完整鏡頭群,這樣單一接環且配置完善的鏡頭,讓攝影師可以根據使用需求與歷程,同時使用輕便與專業的機身。」
作為一個長期的使用者,我同時也非常想知道Olympus如此看重防手振的原因,到目前已經有了高達6.5 級的防手振效果(註:訪談時為2018年12月),也對未來是否還有機會更進一步感到好奇。
小川先生回答我:「不需要使用腳架的拍攝,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與中心思想。」
他說,目前為止手持拍攝還不能夠拍攝流星,所以他們想要更進一步,積極地讓防手振效果更強、更好。目前也在蒐集許多使用的經驗與克服技術。
「期望大家以後在使用Olympus相機時,一上手就能讚嘆!」小川先生有自信的回答著我。
三、整合技術、革新的未來
訪談至此,大致上可以窺見Olympus在整合醫療與影像部分的努力。
我跟小川先生說,鏡頭產品齊全、6.5 級防手震等,這些都是Olympus成熟且讓人喜歡的地方。但對科技產品嚐鮮度相當高的台灣市場來說,性能已趨於完備的 M4/3 確實不容易再帶給消費者更多驚喜。
這部分他回答:「技術的開發是沒有邊際的,我們會持續的去讓所有好的功能更好,皆臻極致。」
除了讓消費者驚艷的電子技術以外,其實他們更看重的是鏡頭。
「我們畢竟是光學廠商,希望能夠開發出更讓人驚嘆的產品,讓大家覺得這些鏡頭是非常厲害的。」他說,希望這些驚嘆的產品,能讓用戶們在使用相機與鏡頭時,能有一種與有榮焉的驕傲感。
在E-M1 II已有的一些電子技術,包含像是對焦能力、LiveComp、深度合成、ProCapture⋯這些都是使用者非常喜歡的功能,我詢問著小川先生,有計畫有一些更進一步的功能嗎?
像是電子式ND鏡、數位CPL、手持高畫素合成,甚至是先拍照後對焦⋯⋯等,在手機上已經實現,但還沒有相機廠商去實現的功能。
他回答我說:「我們正在開發ND與數位CPL相關的功能,也許很快就可以問世,盡量的去利用防手振的功能去實現」
「同時,我們也利用AI的辨識,更強化對焦的辨識與能力。會去利用AI的方式,辨識出物體的動作與變化,然後去學習,達成更好的對焦成果。」
(註:電子式ND、辨識出物體的對焦方式,在2019/1/24發表的E-M1X已納入。)
「關於技術,我們可是很有自信的呢!」小川先生笑著回答。
訪談的最後,我跟小川先生聊到了最近許多攝影迷都在討論的一個新技術:「曲面感光元件」。
小川先生說,如果曲面感光元件能夠產品化,將有機會讓全片幅相機變得更小,以他技術開發人員的角度來看,要能夠「最佳化」是一件極需克服的事情。
他另外也解釋說:「即使曲面感光元件能夠實現,並運用在全片幅的為單眼相機上,即使鏡頭有機會變小,依舊還是會比目前Micro 4/3的大小更大。」
同時小川先生亦指出,如果在這樣的片幅跟曲面感光元件下,讓機身內如果要有防手振移動的空間,也需要更大的機身才能夠完成。即使能實現的話,移動的距離會變長,這可能也會帶來電力的消耗。
諸如此類都是需要考量到曲面、全片幅所面臨的技術難度。
「其實我們對於片幅大小,也有著我們的哲學。」
「片幅大自然有讓畫質變好的空間,但我們的專長,可是在各種細小的內視鏡上呢!內視鏡的鏡頭非常小,感光元件的大小也非常小,但我們仍能利用我們引以為傲的光學技術與品質,在細小的感光元件上展現出絕佳的解像力與畫質。」
與小川先生訪談下來,確實瞭解到許多醫療與影像產品之間的技術交流,在Olympus內部是非常頻繁的。
許多從醫療產業得出的經驗與技術,都會轉移到相機影像產品。
我們也同時可以理解到,Olympus這樣的光學廠對於投注在光學品質的開發,是非常重視的。
整合醫療、顯微鏡、數位影像產品這些累積了百年的技術與經驗,都將讓所有產品與服務更佳完滿。
而對於Olympus Micro 4/3的未來,小川先生已經在訪談中告訴我們他們想要實現的理想。
那是一個讓所有拍攝場合都能利用手持,拋開腳架進行海闊天空的拍攝。並且是一個能夠兼具輕巧、便利、光學品質、畫質的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