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人專訪:李柏毅「職業路途上的用光魔術師」

[ 訪談、撰文:euyoung / 攝影:Beter Su ]

使用Olympus這個品牌的相機這麼多年以來,不管在網路上、或者是聚會的交流,都不乏聽過「Micro 4/3這樣的片幅不太適合用在商業攝影啦~」這樣的論點。

不過,這麼多年以來,一直有位攝影師李柏毅,從4/3來到Micro 4/3持續的使用Olympus的相機來進行商業攝影的創作。

想一窺他對Olympus相機的想法嗎?或者也瞭解他怎麼利用Olympus進行商業攝影的創作,來看看我們這篇訪談吧!

從底片至數位,自4/3至Micro 4/3

其實認識柏毅有一段時間了,不過比較正確的應該是說知道他很久了,也知道他一直都在網拍攝影努力。訪談的這天,倒是我們第一次能有機會好好的長談。

『嗨~不要這麼見外,叫我小李就好!』正是晴朗的春末初夏,柏毅打了聲招呼,我倒是有點意外,以往在各個場合見到他,總是覺得他沈穩、惜字如金。

像這樣的人,怎麼開始拍照的呢?

『是從當時念電影系的姐姐開始的,高二升高三的暑假,姐姐不知道從哪借了台相機來,印象中是一台Yashica的底片相機。』他說,以前家中沒有相機,直到後來才買了台Canon EOS 5,初期就是透過這些底片相機開始拍照的。

柏毅跟我分享,他本身是就讀建築系畢業的,當初因為學長跟老師的人脈引薦,最早期的商業攝影作品是從各種建築的案件開始拍起,一開始也是利用Canon相機搭配移軸鏡頭,也曾使用大型的4×5相機。

不過,因為覺得底片耗材的負擔相當重、每個店家的沖掃品質也不能夠自己控制,因此才興起了購買一套數位系統的念頭。

『然後,我才在退伍後買了第一套數位系統,Olympus的E-1。』

我問了他,一般大家對於Olympus採用4/3這個片幅,往往都是認為片幅太小,所以限制了拍攝,你是怎麼思考這件事情的?

柏毅說,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輸出的品質比較穩定這件事情讓他轉投數位,像剛剛提到的,雖然120、4×5相機等中大片幅的品質相對比較好,但是透過沖掃以後,變數變多以後,也經常拿到比較不穩定的成品。

 

『數位則不一樣,我能完全的掌握。』

他跟我說,當年在這些建築、網拍的商業拍攝時,還在數位正開始發展的時候,市面上也還沒有平價的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,因此只要成品好,業主的並不會特別要求要用怎樣麼片幅完成。

『從以前到現在都持續會參考一些時尚與服裝的雜誌,很多攝影師的風格想參考,但是相館也沒辦法為了你量身定做。』

『所以,數位化這件事情帶來的不只是便利,也是根據各種不同的條件進行調整。』

我跟他提起,既然曾經大量使用底片進行創作跟商業攝影,那在以數位拍攝時,會覺得數位需要控制的特別精準嗎?

柏毅說,他從以前就不是那麼執著在一定要直接出圖,只要經過些許的調整,就能讓照片出色許多,當然有很多控制在拍攝的時候做好,直接輸出也是沒問題的。

『剛開始的時候,我也是使用JPEG檔案模式,不過後期也使用RAW檔案,在彈性上大上許多。經過一些顏色上或者曲線上的調整,能讓照片帶來更多觀看上的想法,更有利於風格的創造。』

 

一窺商業攝影殿堂

既然聊到了風格上的創造,我開始對他在商業攝影上的經驗來提問。我問著:「很多人對4/3片幅的第一印象,就是淺景深的營造不易,這點會讓你構成商攝的困擾嗎?」

他說:『二十年前剛開始拍照的時候,景深的深淺,不像現在是那麼重要的因素。』

對柏毅來說,他提到當初開始使用一些相機,像是Canon Powershot G1、G2時,拍照是重點,景深並不全然最重要的。

他提到,在一些相關的雜誌與平面照片,大家有注意到的話,會發現並不是全部的以淺景深來凸顯模特兒或者是主體。以藝人的採訪、寫真來說,以135片幅的F2.8拍攝,常常都會過淺。

『以我使用E-1來拍攝網拍的經驗,大部分會選擇F1.8 ~ F2.8來獲得足夠的景深範圍,並過濾掉景深外的雜物。』

說到這,我好奇的問他,許多攝影師都選擇用比較大的光圈來將景深外的雜物過濾掉,你選擇4/3片幅而且又不喜歡用特別大的光圈拍攝,那怎麼去完成這些作品的?

柏毅提到相當重要的一點:『在拍攝前的堪景,我就會開始選擇比較好過濾的場地;在拍攝時,也會特別的留意到相關的配合。

他與我分享,事前的選擇、拍攝前的觀察都是重要的,經過這些思考跟布置,能拍出淺景深反而不是最重要的。

面對這些作品,其實我也會想知道柏毅使用怎麼樣的器材去進行商業攝影的接案。一路下來,他曾使用了E-1、E-3、E-5,然後是現在的E-M1 II。

這段期間內,他也經歷了許多關於產業與市場風格的轉換,像是網拍的興衰,還有就是像是韓式室內咖啡廳的場景潮流。

因應這段浪潮,他在那時也購入了Nikon的135片幅數位單眼D700。

『不過我仍舊會根據拍攝題材跟個人的喜好來挑選相機進行拍攝,當然,聆聽客戶的需求也是必要的。因此不管是D700或者是E-5,都會在選擇的範圍內。』

『其實,拍久了就知道,並不會因為你是不是用全片幅、或者你用什麼廠牌,就一定能擔保照片的品質。』他笑著跟我說,就像我們在逛網拍的時候,專注的會比較在衣服的細節跟上身的模樣,而不是背景糊不糊。

關於在職業上所選用的相機,跟柏毅聊過後,還是很能發覺他對這些相機的要求。

 

他跟我說,比較常使用Olympus的相機,自然是比較順手、好用,但同樣地根據案件的需求去調整手邊的器材也是很重要的功課

『能符合工作型態的相機才是最重要的。』所以瞭解相機能帶來什麼幫助,他也因此而去研究來符合自己的需求,有一陣子使用雙系統時,當時Nikon D700的閃燈系統也是因而選擇的考量之一。

聊起器材,那麼柏毅用了什麼器材來進行商業攝影呢?

『現在我主要使用E-M1 II,網拍使用M.ZD 12-40mm F2.8 Pro跟25mm F1.2 Pro,偶而拍攝商品的時候會使用M.ZD 45mm F1.2 Pro。如果是室內設計的話,我則是使用:M.ZD 12-40mm F2.8 Pro跟M.ZD 7-14mm F2.8 Pro。也會攜帶至少兩顆閃燈。』

提到閃燈,他同時跟我分享他在打光上的經驗。

柏毅說,閃光燈跟我們人的肉眼之間有鴻溝,我們很難馬上預視出用光的成果,這也成為使用閃光燈障礙的來源。

但其實,我們日常常見的光線,都可以利用閃光燈人造模擬出來。像是柔光罩打出來的光,就很像是柔和的窗光,理解到這點以後,使用閃光燈就會比較不讓人陌生、害怕。

他建議我們,可以多多的利用閃光燈嘗試看看,搭配一些閃光燈的道具,實地體驗後比較能連結到日常的光線。

 

一門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實戰課堂

回想起投入商業攝影的這些路途,他說當初其實也是無心之間投入的。空間設計相關的攝影當然跟所學有所連結,不過網拍這個路線也確實是無心踏入的。

『雖然有意識到網拍的風潮興起,但會怎麼發展也沒有什麼概念,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找一些素人來練習,漸漸的將照片放置在無名小站上。』

無名小站有跟現在Facebook相似的社群互動,所以當時也是因為無名上面的圈子認識到一位日本跑單幫的賣家,拍攝後的作品迴響都不錯,才有後續的接案經驗。

柏毅說,也是踏進這個領域後,才發現到其實拍人跟拍攝網拍的衣服,重點是不同的,很多細節也是邊做邊嘗試學到的,也真的是有種無心插柳的感受。

在工作之外,拍照這件事情,也是柏毅所喜愛的嗎?

『平常工作修圖的量大,其實常常被綁著,不容易能隨心所欲得出門拍照。』他說因此雖然是喜歡拍照,但是題材上就會比較局現在自己家的寵物,或者偶而會與熟識的模特兒跟部落客相約拍照而已。

他跟我分享,台北市的大同區是他很喜歡出門拍攝的地區。帶著喜歡的相機,不管是數位或者是底片相機,走過那些平常比較沒注意到的角落、測試鏡頭、拍攝街貓,都是一件讓人心滿意足的歷程。

回想起這些使用Olympus的過程,柏毅有沒有特別喜歡什麼相機跟鏡頭?

『如果是JPEG直接拍攝的話,我蠻喜歡E-3的,而且也很容易調出自己喜歡的風格調性。』

後續轉換到Micro 4/3系統後,他說像是M.ZD 12mm F2這樣小巧的鏡頭也是他喜歡的,而M.ZD 17mm F1.8這樣的鏡頭,拍攝一些生活感較重的照片也很適合,都是他喜歡的器材。

『當然,機身的話我也相當喜歡目前使用的E-M1 II,雖然跟E-P3比起來稍大一些,但是工作上、順暢度上都很理想。』

那麼在最後,關於拍照、關於商業攝影,柏毅有什麼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呢?

『如果拍照是興趣,那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。有一份自己的工作,花著時間去研究去經營,慢慢地也能得到很多很棒的照片。』

他說如果是想將拍照當成一門職業的話,除了拍照以外,有很多面向需要注意,行銷、社交、技術都需要與時並進。一起成長,才能在這個行業裡面有一席之地。

『雖然是數位的時代,也許器材的取得跟照片的產出都變的簡單。但是背後有許多的功夫都需要花時間去完成,才能夠有更好的成果。』

結束了訪談,想起柏毅堅定的神情,是阿,確實是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。

窗外金光燦爛,攝影這條路,不管是職業還是興趣,都是值得慢慢雕琢的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