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情報

ABOUT US

OM系列的老相機


OM System的緣起

Pen系列的熱賣帶給了當時Olympus莫大的成功,但成功的此時,Olympus也被定位成只做半幅相機的廠商,因此Olympus決定重拾135片幅單眼相機的開發計畫。s當時,日本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的單眼相機產品,包含了歷史悠久的Nikon與Pentax,而日本廠商的製造力,也讓135片幅單眼相機在市場上已經形成一個相當重要的潮流。

米谷美久先生在當時設計OM System之前,依舊受到年輕時候使用Leica的影響。Leica 相機的RF機構,讓它很難以較近的對焦距離進行拍攝,這對文件翻拍與微距生態的拍攝來說有些阻礙,而單眼相機的設計則讓這樣的近拍題材變的容易;而Leica相機比起一般單眼相機的輕便體積,也是米谷美久先生喜愛的特點。綜合這些特徵,最後米谷美久先生決定設計一款市面上買不到,深具個性而專屬於Olympus的相機。結合了單眼相機對題材的多樣化與RF連動測距相機的輕便,這就是OM System。

OM系統的獨到之處

Olympus OM System最主要的特點在於:體積小、重量輕、快門聲輕且震動小,這樣的設計理念也延伸到日後的數位時代,包含了Olympus E-400系列與無反光系列的設計。而OM System在那樣著重體積的設計下,按鈕與外觀設計都十分平衡,並不因要縮減體積而捨棄操作的元素,這樣的OM相機,說是工藝品都不為過。除了小巧迷人以外,OM系統其實也有一些獨特有別於其他系統的設計。

OM系統的的鏡頭釋放鈕並非與一般相機一樣在機身上,而是在鏡頭上;光圈環的配置也與其他廠商不同,是位於鏡頭的最前端,對焦環則介於最前端的光圈環與後方的快門環之間,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使用者以左手來調整攝影參數,而右手則是專責握持與快門,可說是在小巧體積下,所重新設計的拍照方式,而這樣的拍攝感受,也與RF連動測距相機的感覺相當類似。

而OM系統一直為人熟知的是幾乎沒有自動對焦的機種,這在後來市場上大量充斥著快速的自動對焦相機來說,是相當不同的。Olympus其實曾在1986年推出過OM-707,這是一款中低階的自動對焦相機,但就僅僅這麼一款,後續並沒有其他後續機種,也沒有更高階的機種。

這又是為什麼呢?這也是在體積與畫質上的考量。當年鏡頭自動對焦化的同時,所帶來的影響便是體積的增大,由於需要馬達的推動,整體鏡頭需要更大的空間來放置;同時,由於自動對焦的推動,以純玻璃的鏡片因為較重,所以速度上也不理想,而當時候的塑膠鏡片技術還不成熟,也因此有畫質上衰退的疑慮。

整個OM系統以輕巧與高畫質的角度來設計,這也正是OM系統的核心。

OM-1

OM-1是Olympus OM系統的第一台單眼相機,它第一次出現是在1972年的Photokina(世界影像博覽會)上。兩年一度的Photokina,每一屆都展出了當時候最先進攝影器材的技術,而這也是日本廠商首次參與Photokina。有趣的是,這台OM Sytem的第一台單眼相機並不是叫OM-1,它首次亮相的名字是M-1。由於命名與Leica M系相機重複,因此後來在1973年才改名為OM-1,若你有機會擁有Olympus M-1,那可是不得了的逸品呢!因為它只生產了5000台,數量十分稀少。

Olympus OM-1 總共有三個版本,分別是1973年推出的OM-1 、1974年推出的OM-1 MD 、與1979年推出的OM-1 N 。

OM-1 MD與原本的OM-1差異,主要是加入了捲片馬達的功能,可以自動捲片。而OM-1 N於1979推出,並擁有專用閃燈可同步的接點,也在觀景窗加入LED顯示閃光燈回充是否完成的功能。OM-1與OM-1 MD也於1979年停產,OM-1 N則一直生產到1987年,整個OM-1系列生產販賣了十五年,可說是相當長壽並受歡迎的系列。

OM-2

OM-1問世後三年,OM-2於1975年誕生了。可以把OM-2看待成具備電子性能版本的OM-1,OM-2具備的自動曝光AE模式,更具備了世界上首創的OTF(Off The Film)模式,外型上跟OM-1一樣經典,而體積重量都沒有改變,這可說是更進化版本的OM機身。

那麼OTF模式是什麼呢?當按下快門後,快門布廉會打開並拉起反光鏡,而OTF的測光頭會根據從底片反射回來的光線,進行累加的平均測光,當累加到系統認為已經足夠後,會把快門釋放回去,而完成完整的拍照與曝光。這模式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是即時的偵測的測光系統,當長時間曝光時尤為好用,一般TTL曝光模式下,在預測曝光時間後,若是臨時遭遇到強光,這張底片就會曝光失敗;而OTF模式即使遇到突來的強光,也會偵測到曝光量已經足夠而關上快門,完成曝光。

OM-2 有三個分支款式,分別是1975年推出的OM-2、1978年推出的OM-2 N、1984年推出的OM-2 SP。在 OM-2 基礎上增加 OTF測光的最長秒數,由原本的60秒提升到120 秒 ,小改款變成了OM-2 N,與OM-1 N一樣,同樣擁有專用閃燈可同步的接點,也在觀景窗加入LED顯示閃光燈回充是否完成。OM-2 SP則在OM-2 N的基礎上又多了P Mode與點測光。

這個系列最後於1988年停產,總共生產了13年。

OM-3 & OM-4

1983年時,OM-3問世,這是一款Olympus取代OM-1並挑戰專業市場的相機。OM-3具備堅固的機身,主要由銅與鋁合金製成,整體都是金屬結構,也具備防滴防塵的設計。它也具備多點點測光與高光/陰影補償,甚至還有屈光度調整。

而OM-4則是OM-2的後繼機種,同樣以高規格打造,基本的性能跟與OM-3相同,不過OM-3與OM-4當時候的市場反應比較不佳,分別於1986與1987就停產了。但1987年OM-4停產的同時,Olympus以OM-4為基礎,將頂蓋改為鈦合金,並且改善了電子性能,推出OM-4Ti,重量整整減輕了30克。這款相機配合F280閃燈也能做出1/2000秒的閃光同步。

多年以後,在1995年時,Olympus也推出了Ti版的OM-3 Ti。

多樣化的OM系列

OM系統除了個位數的OM-1~OM-4以外,也具備十位數的OM-10、OM-20與OM-30、OM-40。這個系列的型號屬於普及於大眾的機種,價位上比較親民,第一台OM-10於1978年推出,而OM-20與OM-30分別在1982年後推出。OM-20/OM-30除了手動模式外,也都具備光圈先決模式,值得一提的是OM-30時,Olympus也實驗了一款35-70mm f4的鏡頭,這顆鏡頭的馬達與驅動電力用的電池都放置在鏡頭上,不過這樣的結構並沒有應用到後面的OM系統。

而OM-40則是稍微後期的機種,幾乎已經可以窺見現今數位單眼相機所具備的電子功能,它於1985年推出,最高快門速度提升到1/2000秒,並且增加P模式。OM-40甚至還採用了Olympus數位單眼相機上常見的ESP測光模式,還有TTL閃光燈呢。Olympus也在OM系統上推出過自動對焦的機種,它是於1986年推出的OM-707,與8支自動對焦鏡頭一同推出,不過由於性能上比較偏向中低階,甚至沒有曝光補償的功能,自動對焦的系統與性能也不讓人印象深刻,很快的就退出市場。

但OM-707也並非一無是處,它具備了現今數位單眼都具備的自動對焦輔助燈,是首次搭載這樣配備的單眼相機,它還具備「超級FP閃光方式」,搭配專用閃光燈F280的話,可以達成1/2000s的高速同步。OM-707雖然在市場上並未獲得成功,但也延伸出後來一個特殊的系列:Olympus IS-1000。這是不可換鏡頭的單眼相機(具備反光鏡),焦段是驚人的35-135mm f4.5 - 5.6,最終款的Olympus IS-3000甚至具備35-180mm的規格,也為進入數位時代的高倍變焦機種打下基礎。

新世代的OM-D

在OM系統上的諸多特質與科技,在進入數位時代時仍舊存在,那是 4/3系統的E-System,具備直射入光擁有相當優秀的光學品質,鏡頭比起其他片幅的相機來說也相對輕巧,甚至也具備防滴防塵,這些機身輕巧、高畫質、耐候可靠度的特性,都是在底片OM系統時代就奠定的。隨著科技進步,數位單眼相機的市場有相當部分已經被無反光鏡系統相機取代,而這個時代的OM系統,正是OM-D系列。

時代進入Micro 4/3系統,先是承襲底片時期PEN外觀的E-P系列問世,接著則是跨時代的OM-D,象徵著OM Digital。首次於2012年登場的E-M5,不僅具備OM系統的外觀,也同樣輕便,更有防滴防塵的可靠,針對畫質也有嶄新設計的鏡頭,甚至還搭載底片系統沒有的五軸防手振,大大提升了拍照成功率。

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,陸陸續續發佈了高階版本的E-M1,更貼近一般消費大眾的E-M10,種種發展走向與設計精神,在在都承襲了1972年以來的OM系統。

而這樣專屬於Olympus的榮光,也將繼續傳承下去。